党的二十大报告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第五个部分的标题概括,极大地凸显了人才工作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起跑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将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构建“引、育、用、留”全过程高质量“大人才”工作体系,聚力打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良好人才生态,努力形成淮海经济区引才聚才“强磁场”。
一、做优政策,倾心引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离不开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离不开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实施“555”引才工程,以“真金白银”的人才补贴吸引人才,用“干货满满”的硬核举措集聚人才,让更多优秀人才看到“前景”和“钱景”,形成“万马竞相奔腾”之势。推进人才和就业工作深度融合发展,举办“百企名校行、局长直播带岗、人才夜市集市”等人才推介招聘会,宣讲徐州人才和就业创业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围绕支柱产业、重大项目人才岗位需求,制定发布全市高层次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用人问题。
二、做强平台,悉心育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培育和造就各类人才,发挥好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以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下一步,我们将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双碳等重点领域,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式培训,提升培训质效。大力引进国际国内顶级证书和一流资质培训项目,与华为合作共建数字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探索技能人才培养“徐州模式”。打造“彭城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形成学技术、练技术、用技术的良好氛围。举办首届淮海人才峰会、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揭榜赛、海外博士徐州行等活动,着力选拔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统筹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创新实践基地、留创园、技能大师工作室、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等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经济、企业发展所需人才。
三、做活机制,精心用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释放人才效能的必由之路、有效之举。只有在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上狠下功夫,充分激发用人主体和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才能更好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下一步,我们将推行分类科学、注重实效的人才评价体制,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促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为优秀人才开辟职称申报“绿色通道”。构建“大培训”工作格局,全省首创阶梯式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及补贴标准目录,实现人才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人才发展更加协调。推行路径通畅、来去自如的人才流动机制。抢抓海外留学生等人才回流窗口期,积极吸纳用好海外回流人才,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
四、做好服务,真心爱才。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人才引领驱动”理念,把人才放到了至为关键和重要的位置,各级人社部门要惜才爱才留才,以“保姆式”服务,厚爱各方面优秀人才。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称心、舒心、暖心的人才服务,保证人才“既来之,则安之”。依托便捷高效的“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推进人才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关键小事”一站式办理,让各类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广泛宣传大国工匠等优秀人才突出成就和先进事迹,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营造尊才、重才、敬才、爱才的浓厚氛围。全链条保障人才,打造淮海经济区标杆性品牌人力资源企业,支持淮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产业园,构建劳务派遣、网络招聘、人力资源外包、咨询、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全链条的服务体系,解决人才流动和企业用人需求。(作者: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局长 于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