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系列部署要求,为新征程上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苏州人社系统将锚定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宏伟蓝图,在省人社厅的有力指导下,聚力苏州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的“大写意”,努力绘就好苏州人社系统“以实干兴业、用实绩作答”的“工笔画”。
一、牢牢把握“三个聚焦”大方向,奋力开辟人才工作新境界。一是聚焦提升人才工作引领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落实联系人才专家制度,推动人才企业党建共建,开展留学回国先进企业、个人评选等工作,依托创业周落户企业联盟等载体,讲好苏州人才“爱国·奋斗·奉献”故事,激励各方面优秀人才一心向党、砥砺报国。二是聚焦提升服务全局支撑力。更大力度服务苏州实验室等重大平台载体及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等空间布局,在人才引进、博士后站点设立、职称评价改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设立博士后创新中心等引才飞地,实现柔性引才、破格育才、精准用才。三是聚焦提升格局体系变革力。着力构建完善“大人才”工作格局及推进机制,联合发布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政策和高层次紧缺人才需求、率先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九城通办”等,更高层面推动人才资源共建共享。紧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发展重点聚焦的优势细分领域,深入梳理编制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开展人才资源统计分析,理清人才资源分布,强化针对性招才引智。优化市县人才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强化人才政策落实和跟踪问效,提升全域人才工作一体化水平。
二、锁定优化“三个布局”新指向,奋力增创人才集聚新优势。一是优化引才空间布局。深化延伸全球招才引智触角,加大国内重点城市和重要科创城市的引才力度,面向全球开展创新领域人才合作交流。建强用好部省共建留创园,创新实施“留创园赋能”和“留学归国人员集聚”两大工程,“筑巢引凤”“腾笼换鸟”相结合,助力苏州打造“归国人才首选城市”。二是优化平台载体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品牌活动,持续升级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州技能英才周、校园苏州日等覆盖各类人才、人才发展各阶段的品牌矩阵。发挥好全国唯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推动国内首个国际化技能人才中德联合培养基地——ahk学院建设,布局打造更多创业园、创新创业街区、数字技能类专业实训基地等。三是优化人才结构布局。聚焦产才融合,实施紧缺人才引进、海外人才回巢、技能人才扩面、乡土人才提优、青年人才汇聚等工程,打好政策纳才、柔性引才、项目揽才、活动聚才、校园招才、环境留才组合拳,贯彻落实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完善姑苏技能人才计划,探索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力争5年内引育卓越工程师1万名、高技能人才30万名、专技人才50万名。
三、树优建强“三个品牌”强导向,奋力激发人才创造新动能。一是建强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品牌。创新开展数字经济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探索建成乡土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开展新型农民、传统工艺新人等重点乡土人才职称专项评审,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比照认定研究,加快推动两岸人才评价体系贯通融合发展,在继续做好中德职业资格比较认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中德专技人才职称互认范围,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德资企业联合评审,探索开展航空航天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研究,让各类人才更有竞争力、更有国际范。二是建强市场化机制招才引智品牌。推进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协同发展,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招才引智的决定性作用。实施好新时代促进人力资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面向全球创新举办人力资源数字化创业大赛,加大国有人力资源机构建设支持力度,打造更多省级、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探索建立数字化人力资源产业园,综合性、专业性零工市场等,力争“十四五”末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成立高端人才引进猎聘联盟,积极拓宽“猎头 企业 项目”市场化引才路径。三是建强“苏式”人才服务生态品牌。创新打造“苏州人才会客厅”,升级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创新开办人才政策“直播讲堂”,做优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迭代升级人才政策计算器,切实办好人才关心的落户、教育等关键事,最大限度提升人才体验感和满意度,让“永远可以相信苏州”成为最大共识。(作者: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正)